各位老铁们,大伙儿好啊!
今天咱们不聊家长里短,也不聊柴米油盐,来扒拉扒拉历史上的一个大人物,他呀,就是咱们都知道的赵子龙,赵云赵将军!
说起赵云,大家脑子里是不是立马浮现出他一身是胆、手持银枪,在千军万马里头冲杀的英雄形象?
是不是觉得他就是刘备身边最厉害的保镖,专门负责救主护驾,保护阿斗的?
但今天,我得给大伙儿说道说道,咱们可能都“小瞧”了这位赵将军!
要我说啊,在刘备临走前,在那个白帝城里头,他老人家给阿斗留下的,可不光是诸葛亮这个大丞相,还偷偷摸摸地藏了一手“绝活”,这“绝活”就是赵云!
赵云可不只是个保镖,他呀,更像是刘备给蜀汉留下的一个“秘密武器”,一把随时能出鞘的“尚方宝剑”!
为啥这么说呢?
这背后可藏着不少咱们寻常百姓不太知道的门道,今天我就用大白话,给各位老铁们好好捋一捋。
咱们先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那会儿说起。
那会儿是公元223年,刘备刚在夷陵之战吃了大败仗,气得病倒在床,眼瞅着就不行了。
他把诸葛亮和李严叫到床前,说了句震动千古的话:“如果阿斗这小子不争气,你(诸葛亮)可以自己当皇帝!”这话一听,是不是觉得刘备对诸葛亮那叫一个信任,把江山都托付了?
可话又说回来了,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谁能保证诸葛亮就一定不会“自己取”呢?
刘备可是一辈子从底层爬起来的,他太懂人性了,也太明白权力的厉害了。
他不可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所以,就在他说这番话的时候,在帐篷外面,其实还站着一个笔挺的影子,那就是赵云!
咱们看史书《三国志》,里头关于赵云的记载,那叫一个“惜字如金”,就写了他“为中护军、征南将军”。
哎呀,就这么几个字,听着好像是提拔了,但跟关羽、张飞、诸葛亮那些长篇大论比起来,简直是简陋得可怜。
可您想想啊,夷陵之战打得那么惨,蜀汉差点就亡了国,是赵云带着一帮子轻骑兵,拼死抵抗吴国的追兵,硬生生地把刘备从鬼门关拉了回来,死死地守住了永安这个地方,才保住了蜀汉的最后一点元气。
这么大的功劳,史书就这么一句带过,您说是不是有点“不公平”?
这不就是把赵云的功劳给“模糊”了吗?
说书的先生们可不干了,他们拍着醒木说:“托孤的时候,丞相和尚书令都跪在龙床前,可真正的‘暗棋’,却藏在宫门外的阴影里——赵云这把剑,那就是要出鞘见血的!”这意思就是说,刘备表面上把权力交给了诸葛亮,但背地里,他还留了一手,把赵云这把“利剑”藏着,关键时候能派上大用场。
咱们再来说说罗贯中老先生写的《三国演义》。
《演义》里头写到刘备托孤那段,可就跟史书不一样了。
刘备在病榻上,突然就喊了一嗓子:“子龙在哪儿?”赵云听到召唤,冒着风雪就跑进来了,君臣俩那是两眼泪汪汪啊。
刘备拉着赵云的手说:“我跟你患难相随这么多年了……我死了以后,你可要好好地照看我的儿子啊!”赵云当时就磕头,说:“我就是肝脑涂地,也万死不辞!”
罗贯中这么写,那可不是随便瞎编的。
他就是想告诉咱们老百姓,赵云在刘备心里,那地位是真高!
罗贯中这么一写,就把史书里头那些模糊不清的地方,一下子就给“拎”到台前了,让赵云这个忠心耿耿、武艺高强的形象,彻底地深入人心了。
咱们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英雄,忠义、勇敢、又没什么花花肠子。
所以,大家伙儿都叹气说:“烛泪都结成了冰,这血誓啊,那是刻到骨头里去了!一杆银枪,站在孤儿寡母的身后,这就够了!”这话的意思就是,有赵云在,阿斗这小皇帝,还有蜀汉这江山,那就能稳稳当当的!
您可能会问了,赵云到底有什么能耐,能让刘备这么看重他?
他除了能打,还能干啥?
这里头就得说说他那个官职了,叫“中护军”。
听着好像不如“骠骑将军”啥的威风,对不对?
可您别小瞧这个官职!
有个叫裴松之的学者,他给《三国志》做了注解,里头就引了一段《云别传》的话,那可真是把刘备的“小心思”给捅出来了!
刘备私下里跟赵云说了七个字,就像钢印一样刻在了赵云心里——“执掌内外,匡其失”。
您听听,这七个字,分量多重啊!
咱们再看看《汉官仪》这本书记载的:“中护军”是干啥的?
“典选武官,督御禁军。”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他管着全国武将的选拔、提拔和考核,还管着皇帝身边的禁卫军!
这权力可就大了去了!
他能决定谁能当将军,谁不能当将军,这不就是咱们现在说的“人事大权”吗?
而且,他直接掌握着皇宫的警卫力量,皇帝的安全就靠他了!
这不就是皇帝的“大内总管”兼“国防部长”吗?
您再琢磨琢磨那句“执掌内外,匡其失”。
“执掌内外”,不仅管着军队,还管着皇宫里里外外的事儿,甚至可以监督百官!
“匡其失”,这个“匡”字,可不是一般的“帮助”,它是指“纠正、匡扶”的意思。
也就是说,如果皇帝或者丞相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,赵云可是有权力去“纠正”的!
这简直就是皇帝身边的“纪委书记”兼“监察部长”啊!
所以啊,刘备把赵云任命成“中护军”,还私下里嘱咐他这么多,这可不是简单的托孤,这分明是给了赵云一把“尚方宝剑”,让他去制衡诸葛亮,去监督阿斗,去保护蜀汉的皇权!
这把剑啊,平时就藏在剑鞘里,不声不响的,但要是一旦蜀汉出了什么大事儿,这把剑就能立马出鞘,发挥它的大作用!
咱们举个例子,比如后来李严这小子,在永安的粮草里头偷偷摸摸地掺沙子。
这可是要命的事儿啊!
你想想,打仗没粮草,那还打个屁啊!
这种动摇军心、祸害国家的事儿,赵云作为中护军,掌握着“执掌内外”的权力,他就有资格去查,去管,甚至去处置李严!
所以说,原文章里那句“这杆银枪便是悬在所有人喉头的冰锥”,这话一点儿没错!
它就是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,都得掂量掂量赵云的存在。
所以啊,刘备临终前说的“若嗣子不才,君可自取”这句话,那是先把诸葛亮架在“忠义”的火炉上烤,然后再派赵云这个“执剑人”在旁边盯着火候,看诸葛亮有没有“越界”!
这可真是刘备布下的一个“大棋局”,连诸葛亮这样聪明绝顶的人,都得在这个局里头老老实实地走。
再后来,到了公元229年秋天,赵云去世了。
史书上说,那天晚上,成都武库里的亮银枪,自己就响了一晚上。
这事儿听着有点玄乎,但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赵云的敬仰。
刘禅这小皇帝,听说赵云去世了,立马就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:追谥赵云为“顺平侯”,还特意按照“大将军”的规格给他举行葬礼!
您可能觉得,“大将军”嘛,听着挺正常的。
可您得知道,当时蜀汉才建国37年,这种规格的葬礼,那可是前所未有的!
连诸葛亮去世后,都没享受过这种待遇。
当时朝廷里的大臣们,那都惊得合不拢嘴了,心想:“哎呀妈呀,这礼制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啊?”
可刘禅这小皇帝,虽然平时看着有点“傻白甜”,关键时刻却很明白事理。
有一次,他手里玩着一个吴国送来的蟋蟀罐,侍从小心翼翼地把赵云的谥号诏书递给他,还提醒说:“陛下,这大将军的礼制……好像有点逾越了规矩啊……”结果,刘禅这小子,突然就把手里的蟋蟀罐给攥碎了,罐子里的金铃都碎了,玻璃渣子都扎进了他的手心,血珠子滚落到诏书上。
他怒气冲冲地说:“他救过我两次命,还守护了我的江山社稷!”
这话一说,满殿里的人都安静了。
大伙儿这才猛然醒悟过来——原来,后主刘禅,心里门儿清啊!
他明白,当年在永安宫里,刘备塞到赵云手心里的,可不光是虎符,那是整个蜀汉的脊梁骨啊!
赵云的存在,才是蜀汉江山能够稳固的真正基石!
所以说啊,赵云在刘备集团里,那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!
他不仅仅是刘备的“兄弟”,更是刘备最信任的“托孤大臣”,是刘备给阿斗留下的“秘密武器”,是守护蜀汉江山的“定海神针”!
正史之所以对他记载得不那么详细,可能就是因为他这个“暗棋”的身份,权力太大了,太敏感了,不适合大张旗鼓地宣扬。
但罗贯中通过《三国演义》,把赵云的形象塑造得如此丰满,也算是弥补了正史的“遗憾”,让咱们老百姓能够真正了解到,这位“常山赵子龙”,到底有多么了不起!
咱们再回头看看,长坂坡救主、截江夺阿斗、永安宫托孤……这些事儿,哪一件不让人感动得“破防”?
赵云不争名利,一心为公,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,这样的英雄,咱们中国人谁不喜欢?
他身上体现出来的“忠义”、“勇敢”、“担当”,那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质!
所以啊,咱们说赵云,可不能只把他当成一个“保镖”,他那可是真正的“大国重器”,是咱们心中永远的“常山赵子龙”!
炒股加倍杠杆,股票配资客服,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